內容簡介
《玻璃城》、《幽靈》、《鎖閉的房間》被稱為紐約三部曲。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偵探小說,奧斯特通過營造哥特式的緊張氣氛,設置一個又一個懸念來誘使讀者與之一起踏上追尋身份和存在意義的心靈之旅。
玻璃城:深更半夜,一個陌生電話打到偵探小說作家奎恩家裡,這讓他陷入了比任何偵探小說更為撲朔迷離的案情之中。
幽靈:布魯受僱于懷特去監視布萊克。監視,跟蹤,一年過去了,他一無所獲,布魯幾近崩潰。
鎖閉的房間: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告訴“我”——范肖的童年好友,范肖失蹤了,留下妻兒和一堆非同尋常的手稿。按照范肖以前的意願,“我”被要求處理這些手稿。起初一切很順利,范肖的手稿得以出版。與此同時,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做了范肖兒子的父親。然而,“我”突然發現范肖竟然還活着!
作者簡介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視為是美國當代最勇于創新的小說家之一。1947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念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一直深受一些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而《紐約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則是他重新回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折點。1990年他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所頒發“莫頓??道文??薩伯獎”;1991年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1993年以《巨獸》獲法國麥迪西文學大獎。他的詩作與散文並均獲得“藝術基金”的獎助。作品除《瓦提哥先生》、《月宮》、《沒落之鄉》等小說外,還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及詩集《煙... (展開全部)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視為是美國當代最勇于創新的小說家之一。1947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念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一直深受一些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而《紐約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則是他重新回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折點。1990年他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所頒發“莫頓??道文??薩伯獎”;1991年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1993年以《巨獸》獲法國麥迪西文學大獎。他的詩作與散文並均獲得“藝術基金”的獎助。作品除《瓦提哥先生》、《月宮》、《沒落之鄉》等小說外,還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及詩集《煙滅》。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國語文。
90年代起,奧斯特並積極參與電影工作,除為華裔名導演王穎編寫『煙』的劇本(《煙》于一九九五年的柏林影展中贏得銀熊獎特別評審團大獎、國際影評人獎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並與王穎合導了《面有憂色》(Blue In The Face)。1998年他更獨立執導《橋上的露露》,他受蜜拉索維諾等演員的稱許。他並且獲選為97年戛納影展的評審委員。目前與妻兒定居于紐約布魯克林區。
2004年,《神諭之夜》(Oracle Night)在美國出版。
2006年10月20日,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奧維多獲頒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
Description:
內容簡介 《玻璃城》、《幽靈》、《鎖閉的房間》被稱為紐約三部曲。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偵探小說,奧斯特通過營造哥特式的緊張氣氛,設置一個又一個懸念來誘使讀者與之一起踏上追尋身份和存在意義的心靈之旅。 玻璃城:深更半夜,一個陌生電話打到偵探小說作家奎恩家裡,這讓他陷入了比任何偵探小說更為撲朔迷離的案情之中。 幽靈:布魯受僱于懷特去監視布萊克。監視,跟蹤,一年過去了,他一無所獲,布魯幾近崩潰。 鎖閉的房間: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告訴“我”——范肖的童年好友,范肖失蹤了,留下妻兒和一堆非同尋常的手稿。按照范肖以前的意願,“我”被要求處理這些手稿。起初一切很順利,范肖的手稿得以出版。與此同時,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做了范肖兒子的父親。然而,“我”突然發現范肖竟然還活着! 作者簡介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視為是美國當代最勇于創新的小說家之一。1947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念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一直深受一些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而《紐約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則是他重新回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折點。1990年他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所頒發“莫頓??道文??薩伯獎”;1991年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1993年以《巨獸》獲法國麥迪西文學大獎。他的詩作與散文並均獲得“藝術基金”的獎助。作品除《瓦提哥先生》、《月宮》、《沒落之鄉》等小說外,還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及詩集《煙... (展開全部)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視為是美國當代最勇于創新的小說家之一。1947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念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一直深受一些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而《紐約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則是他重新回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折點。1990年他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所頒發“莫頓??道文??薩伯獎”;1991年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1993年以《巨獸》獲法國麥迪西文學大獎。他的詩作與散文並均獲得“藝術基金”的獎助。作品除《瓦提哥先生》、《月宮》、《沒落之鄉》等小說外,還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及詩集《煙滅》。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國語文。 90年代起,奧斯特並積極參與電影工作,除為華裔名導演王穎編寫『煙』的劇本(《煙》于一九九五年的柏林影展中贏得銀熊獎特別評審團大獎、國際影評人獎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並與王穎合導了《面有憂色》(Blue In The Face)。1998年他更獨立執導《橋上的露露》,他受蜜拉索維諾等演員的稱許。他並且獲選為97年戛納影展的評審委員。目前與妻兒定居于紐約布魯克林區。 2004年,《神諭之夜》(Oracle Night)在美國出版。 2006年10月20日,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奧維多獲頒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